國稅局查核的對象,為何稅局會發現有欠稅呢? 查稅的目標在哪呢?
主要對象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種是有關房地產:
例如房屋或土地移轉屬於25歲以下的子女,或二等親以內的財產移轉買賣、三角移轉、全年度財富增減達10%以上、繼承或受贈農地、土地徵收取得補償金等,像是111年展開的「個人間房屋租賃所得專案查核作業計畫」專案查核,查出中部一位名醫手上持有91戶房屋且坐落於一中商圈,堪稱超級包租公,該醫生近四年合計漏報近千萬元租金,依租賃所得費用率與綜所稅率估算後,需補繳212萬元所得稅款。
第二種為特定相關人:
像是特定人士或知名演藝人員、未滿25歲,但在金融機構存款超過500 萬元,25歲以上到30歲之間存款金額超過千萬者。無薪資所得,但擁有數十萬元以上利息所得者、無固定收入,但擁有三棟以上房屋者,近期稅局查到北市A先生要把1億元股票過戶給子女B、又想規避贈與稅,因此採用交叉買賣方式,A先把股票賣給姪子C,由C繳納證交稅30萬元,接著C再把股票轉賣給B,由B繳納證交稅,為四等親買賣。不過,國稅局系統認定B明明積蓄不到千萬元卻能獲得上億元股票,列為有疑慮案件,成功破解「假買賣真傳承」交叉交易案例。
第三種最後則是金流相關:
若個人帳戶短期內,以連續用現金方式提領或存款、購買外幣,轉匯到其子女在國外的銀行帳戶、OBU匯款DBU的往來一定金額以上等都成為,像是南區國稅局某位愛子心切的爸爸將70萬美元(約新台幣近1,950萬元)轉匯至兒子設於國外的銀行帳戶,因金額龐大,研判不是支付子女生活費、教育費或醫藥費等可依遺產及贈與稅法規定不計入贈與總額的項目使用,經深入追查,國稅局發現民眾的匯款用途是供孩子在國外購置不動產,因他並未申報繳納贈與稅,要求補稅並加處罰鍰360餘萬元。
國稅局為了因應時的潮流,除了要看直播YouTube還要聽Podcast,利用AI機器人,透過頻道流量、網友留言,再加上政府的財稅資料、戶政資料、車籍資料等資訊比對,再透過數據分析查稅,就能順藤摸瓜,找出潛在的逃漏稅。
財政部估算,疫情衝擊下台灣網紅、直播主的市場規模逆勢成長高達250億台幣,光是營業稅就有12.5億,隨著台灣進入「大數據追稅時代」,不論是企業或個人逃漏稅都將無所遁形。
資料來源:YAHOO
